沈帥青:港生閱讀能力降 母語成關鍵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7/12/07 00:3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最新國際調查反映港生閱讀能力下降,普教中學生成績亦略遜粵教中學生。若無法我心寫我心,恐削弱學習興趣,多國愈趨盛行母語教學,本地頗多借鑒之處。

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(下稱IEA)主辦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(PIRLS 2016),昨日公布50個國家及地區9至10歲學生的資訊及文藝閱讀能力評估。本地小四學生表現仍優秀,但從上屆2011年的榜首跌至第3,差過俄羅斯及新加坡。

今年居首的俄羅斯,素以愛好閱讀聞名,非政府組織Digital Parenting Russia發現,當地約75%的6至16歲兒童有閱讀電子書習慣。協助PIRLS 2016的港大教育學院發現,學童愈有興趣、投入課堂及有信心,愈能提升其閱讀能力。今次本地普教中學生取得569分,略低於粵教中的571分,港大稱興趣、投入度帶來的影響未來可堪深究。

官方語常會自2008年起資助以普通話教中文,2015/16學年已有71.7%小學及36.9%中學推行,會方近年曾委託教育大學比較兩者,當時不同年齡的普敎中學生的閱讀表現全綫佔優,但港大指兩者未見顯著差異。

研究屢指母語教學好處多,多國提倡以學生家中語言作教學語言。菲律賓政府於1948至1954年間,推行語言學實驗Iloilo Experiment,將5至8歲學童分為兩組,一組用母語希利蓋農(Hiligaynon)教學,另一組則用英語。母語教學的學生讀寫及數學等科目,均好過非母語教學學生,原因包括教師壓力減輕,幼兒亦更易適應從家庭過渡至學校,盡快投入學習。

沙田崇真學校校長洪細君曾表示,普教中讓不少家長及學童無所適從。因母語不是普通話,語言運用上必須先從粵語出發,再繞至普通話,難以「我手寫我心」。家長不會教,學生抗拒學中文,教師亦要耗費時間糾正學生發音,教學缺乏深度。

港英政府自1984年起已支持母語教學,強調傳統中文中學生的中、英文成績一般好過英中學生,鼓勵以中文為教學語言,但普通話實非多數港人的母語,普教中難免與母語教學理念相悖。

普通話固應要學,現已列為必修科目,再增加教學時數,看似更為合理。PIRLS 2016中排名第二、人口多元化的新加坡,以英語作「第一語言」,但仍重視中文、泰米爾語、馬來亞文等「母語」,要求學生選一門作為必修科。

港大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建議,普教中學校若可彈性使用粵語,如崇真學校則更理想。還望教育局毋忘推行母語教學的初衷,秉承母語教學理念,讓學生重拾閱讀愛好。

前列國家鼓勵閱讀招數眾多

俄羅斯︰官方2006年推出「全國鼓勵及發展閱讀計劃」,如2013年曾夥文創界鼓勵讀者將大文豪經典作撮寫成新聞標題,吸引更多人免費於網站閱讀或下載原作;莫斯科不少圖書館會辦讀書及電影會,跟學校搞展覽, Nekrasov圖書館甚至帶團講解自家館藏及歷史,成功招攬大量讀者

新加坡︰國家圖書管理局去年起推動「全國閱讀運動」,把母語閱讀俱樂部增至10個,成立多個閱讀顧問小組推薦母語書籍,又推出圖書館主題地鐵列車方便下載電子書,以及上班族閱讀(Read@Work)、陪你看報紙等計劃,今後7月30日皆為全國閱讀日

芬蘭:正斥資200萬歐元(約1,848萬港元)於今明兩年推行「閱讀部族」(Lukuklaani)計劃,先以比賽選出最優秀的校園圖書館理念,奬金主要用來購買閱讀素材,完全不限媒介,又會鼓勵組成讀書會Lukuklaani,讓學生邊比拼讀書量、邊交流心得

撰文 : 沈帥青